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一群農民默默耕耘 不僅為台灣爭光 也找到出路記者黃博郎/專題報導
許多人提到台灣咖啡,總想到古坑或東山等地的咖啡,印象則停留在農特產或喝咖啡賞景的層次,鮮少人注意到一群用心的咖啡農正不斷送出本土優質咖啡,進軍國際大賽,打敗全球數以千計的咖啡莊園,為台灣爭光,也為咖啡產業找出路。
咖啡農研究 國際專家驚豔
當平地還有攝氏二十六度的高溫,沿著阿里山公路一路往上,氣溫越來越低,到了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鄒築園」,只剩十八度,年輕的園主方政倫正嘗試以日曬法處理咖啡豆。
方政倫說,他的父母和鄰居一樣,原以產茶為生,他退伍後返鄉幫忙,正好父親試種咖啡,學電機的他決定以科學精神,研究栽種、加工和烘焙技術,培養出四種大又漂亮的阿拉比卡咖啡,並嘗試水洗、日曬等加工方式,讓咖啡產生不同的風味。
因為用心,他的咖啡不但在二○○七年勇奪台灣精品咖啡評鑑特等獎,二○一○年參加頗具權威的美國SCAA精品咖啡生豆評鑑,參賽的咖啡來自世界各國,鄒築園竟闖進第二輪的前五十名內,
雲林郭章盛的嵩岳咖啡和
屏東李松源的咖啡也進入前五十強,讓各國的咖啡專家驚訝不已。近來有不少外國咖啡商和專家,特別上阿里山參觀,台灣咖啡出口的契機隱然浮現。
「其實還有人比我們更厲害,像李高明的亙上咖啡,早在前一年就奪下SCAA精品咖啡生豆評鑑的第十一名,也是台灣的最好成績。」他謙虛指出。看著阿里山區不斷增闢的咖啡園,他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到處都有人種咖啡,有很多用心的人,但也有不少隱憂。」
國內擴市場 結合休閒農業台灣咖啡市場成長速度驚人,一九九八年後,在STARBUCKS、IS等連鎖店炒熱市場後,帶動進口量快速成長,接著又有85度C等平價品牌進軍咖啡市場,更將咖啡市場炒到最高點,年進口量已達二萬餘公噸。業者估算,相較於全球每人每年平均喝掉四百四十八杯咖啡,台灣咖啡市場仍有很大成長空間。在咖啡市場不斷擴張的同時,台灣咖啡也受益不少,許多產區咖啡皆與休閒產業結合,成為地方重要產業。但因成本高,價格不輸外國精品咖啡,品質卻差了一截,有些標榜道地的台灣咖啡,卻拿進口咖啡混充,更讓有心品嘗台灣咖啡者失望。
台灣目前種植咖啡,大多是日治時期引進的阿拉比卡樹種,樹種已弱化,亟需引進新品種。而台灣土質偏酸,也需要土質改良。
農糧署則消極認為,台灣的自然環境尚適合栽種,但因成熟期不一,均需依賴人工採收及加工烘焙。台灣工資高,生產成本較進口高,較不具競爭力,不宜擴大栽培。該署以加強咖啡產製技術研究與推廣,針對產銷特性,輔導現有產區提升咖啡品質,並結合觀光休閒與文化產業,拓展行銷通路。
尋找新方向 特色做競爭力
雖然台灣咖啡發展有不少問題,不過,一些別具企圖心業者和咖啡農仍能在台灣的咖啡園裡,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寬廣未來。
方政倫近來頻頻接待外國咖啡商和專家,讓他越來越有信心。他說,阿里山等山區種植的咖啡品質不輸外國知名莊園。目前面臨的問題雖是工資成本高,但夏威夷工資也高,卻能克服難題成功外銷。
「
重點在壓低成本,除了擴大栽種規模,也採集中處理模式,咖啡農採收後即將生豆交給加工廠統一處理,加工廠有了一定的規模,也能以更低的代價提供服務,生產更高品質的咖啡。」他以幫鄰居代工的經驗分析指出。
咖啡達人謝博戎近年來積極推動台灣咖啡朝「精品咖啡」方向努力,不斷鼓勵咖啡農提升品質和做出特色,並參加國際比賽和評鑑,提高知名度。雖然台灣咖啡味道普遍偏淡,鄒築園後來以日曬法做出白蘭地酒香咖啡,在他眼裡,就是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產品。
「
最近有許多外國人指名要喝台灣的咖啡,台灣咖啡不是沒有進軍國際精品咖啡的機會。」專賣各國精品咖啡的「樹有風咖啡」負責人楊松鵬表示,店裡用過阿里山和南橫的咖啡,品質都很好,阿里山咖啡帶有茶香,南橫咖啡帶有杏仁香,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風味。各國精品咖啡都有極鮮明的特色,不管是奶香、花香、果香…辨識度都極高,讓人一喝就知道是哪裡的咖啡,台灣咖啡要走的,就是這個方向。
楊松鵬並強調,他接觸過許多咖啡農,發現農民大多只會種咖啡,缺乏專業、有野心的產銷輔導機制,未來應以合作社等方式集中處理,並擇優送往外國評鑑和參賽。
連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7/today-south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