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中科博館觀展﹙一﹚





0911﹙日﹚剛好中秋節,因事北上台中,在空暇之餘去自然科學博物館看展覽,剛好也是絲路行展覽的最後一天檔期,展示區共分為駱駝商隊、中國絲綢、中國音樂互動區、吐魯番夜市、互動絲路地圖、羅盤操作、阿拉伯單桅三角帆船模型剖面展示等區域,剛好也碰到整點導覽,在導覽人員深入的說明,讓我覺得今天真是不虛此行,從長安﹙西安﹚-吐魯番﹙新疆﹚-撒馬爾汗﹙烏茲別克﹚-到巴格達﹙伊拉克首都﹚這條千古絲路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讚嘆在這條沙漠之路,蘊藏那麼豐厚的 文明、歷史文化與科技先知,最讓我引為興趣想了解的是吐魯番的坎兒井,對於他的灌溉方式讓我驚奇,在那麼惡劣沙漠氣候的環境,能夠種出葡萄與西瓜等作物,也著實令人佩服,因為燈光的關係,很可惜沒有拍到模擬的實景,




另外「沙漠之舟」的駱駝也是絲路旅人不可或缺的良伴。他區分為單峰駱駝與雙峰駱駝,駝峰儲存的不是水,而是脂肪。沒有食物的時候,可將駝峰內的脂肪轉化成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牠們吃得不夠多,駝峰裡的脂肪會漸漸消耗,駝峰也會變小。單駝駱駝的耐力極強,可以忍受體溫升降幅度達攝氏6度之多。此外,即使失去三分之一的體液也能存活通常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早就性命垂危了。為了補充失去的水份,單峰駱駝一次可喝下100公升的水。而長長的腿使單峰駱駝的身體遠離地面,身體附近的氣溫能比腳部周圍的氣溫涼爽攝氏10度左右。此外,長長的睫毛和毛髮以及可封閉的鼻孔,能幫助駱駝隔絕沙塵;而寬大的腳掌讓駱駝步伐穩定,也避免走動時陷入沙堆。由於駱駝十分適應沙漠環境和崎嶇地形,負重又較馬匹多達百公斤,因此成為沙漠商隊最好的腳力。
唐代的安西位於絲路上的要道,使得該地成為西域物流的重要集散地,絡繹不絕的駱駝商隊往這裡運送以絲綢為主的各種物資。無數的駝鈴聲,有如潔白絲絹上跳躍的音符,搖晃著長長的聲景,成為絲路上動人的風光。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


坎兒井:坎兒井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鬥爭中,為適應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以吐魯番盆地最多,達1200多條,總長約5000多千米。坎兒井可與長城、運河並稱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大量興建的原因,是和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吐魯番是我國極端乾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可稱得上是中國的“幹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魯番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






國立資然科學博物館 http://www.nmns.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